/ EN

2018 RWKCHINA,INC.

京ICP备16013568号-1

用咖啡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态度

说道咖啡,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必定是八九十年代开始流行的“雀巢速溶咖啡”。那个时期,几乎每家都会摆放着雀巢套装,里面有一罐咖啡和一罐伴侣。在节日送礼时,也会将它作为一件比较高档的礼物。

雀巢应该是第一波进入中国的咖啡品牌,也正因为它的出现,让中国人开始接触到咖啡。当然了,以前的人对这些西方的东西并不是太感兴趣,即便买回家也大多会摆放很久,直至过期扔掉。

在欧美诸国,喝咖啡就像中国人喝茶一样普及。但速溶咖啡的出现,却并不是源于人们生活,而是来自于二战时期的产物。在咖啡历史中,速溶咖啡的目标群体其实是战争时期的美国大兵。战时为了提升军人的精神与耐力,过度烘焙和萃取的速溶咖啡被投放到军队中。这种过度的生产方式,导致咖啡味道异常苦涩,必须要添加糖包和奶精才能引用。所以在当时是没有人喝黑咖啡的,除非是他疯了。

而现代人真正接受咖啡,应该是从星巴克的进入开始的。二十一世纪初期,中国市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,80年代人可以说是一股中坚力量,而星巴克的初期顾客,大多也是这波人。遥想当年,还记得学到的第一个关于咖啡的饮品名字:cappuccino,饱含着满满的高档次。这个阶段,也正是咖啡界常说的第二波浪潮时期。

星巴克传达给世界的咖啡文化,已经可以进入到精品咖啡行列了。从最初的深烘焙+法压式饮用,到之后引进的意式浓缩与奶泡调制的拿铁、卡布奇诺饮料。在五十多年的深度烘焙+精品阿拉比卡豆结合下,星巴克咖啡将浓而不苦,入口爆香甘甜的浑厚口感展现在世人面前。可以说,星巴克开凿出了精品咖啡的路径,也通过拿铁的形式,点燃了咖啡作为饮料的新产品形态。

咖啡的味道

如果告诉你咖啡的味道是咸的,你会相信吗?事实上,咖啡并非仅有一种苦味,还有酸味、甜味,更有着花香、果香、奶油香、木香等等,千香百味溶于其中。

目前,全球最权威的咖啡机构——美国精品咖啡协会(SCAA)对咖啡的质量和标准有着明确定义。自1997年SCAA资深顾问泰德·林格绘制了沿用至今的“咖啡风味轮”,人们就开始更加深层面的去关注咖啡味道,并通过选用不同程度烘焙的咖啡豆、冲泡方式,展现咖啡的万千风味。(咖啡风味轮也是SCAA杯测师的必修课程,它从正常味谱与异常味谱两方面,总结了咖啡存在的气味与滋味,是杯测师进阶钻研的领域。)

在Ivon Flament所著《咖啡风味化学 Coffee Flavor Chemistry》中指出:“目前科学家已从咖啡豆中分离出三百多种化合物,熟豆更是超过八百五十种。咖啡的挥发性、水溶性、有机和无机化合物至少在一千两百种以上。远超巧克力的三百多种与葡萄酒的五百多种,并且咖啡味谱还会随着烘焙度不同而改变,堪称餐饮界的变味龙。”

咖啡的味道是一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,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喜好。咖啡师就像米其林大厨,即便你制作出的菜品再美味,或许也戳不中某些人的G点。台湾咖啡领军人物韩怀宗在著作《精品咖啡学》中曾写到:

“如何泡出一杯绝品,为人间添香助兴,是咖啡师摩顶放踵的职志。然而,人类五官很主观,要泡出一杯众人皆赞,无可挑剔的完美咖啡,几乎不可能。大多数人认为香醇可口的好咖啡,总有人嫌浓、骂淡、畏酸或嫌不够烫……一杯咖啡要讨好悠悠众口,谈何容易!但切勿因此丧志,只要备妥度量衡工具、掌握新鲜度、粗细度、掌握3T、泡煮比例,这五大要诀,即可轻松泡出一杯挑逗味蕾的好咖啡。”

庆幸的是,作为一个普通的咖啡享用者,我们并不需要去迎合众人,只要调制出自己喜欢的味道即可。而韩怀宗所说的五大要诀,或许是一个很好的路径。

如何泡出美味的咖啡?

当喝咖啡已成为日常习惯,那追求极致的口感就成为即将要做的事。前面说过了咖啡世界的两次浪潮,第一次是速溶咖啡的时代,第二次则是以星巴克为代表的精品咖啡阶段,而第三次浪潮正在你我之间产生,那就是关于咖啡美学的革命。不仅在于烘焙程度和咖啡豆品种,甚至还包括了咖啡的用具和享用环境。

身处在咖啡的第三次浪潮中,我们必然离不开此时的几个关键词:水洗与日晒、阿拉比卡与罗布斯塔、单品豆与配制豆,以及咖啡的冲泡方式,手冲、法压和塞风。

不过,在此次文章中我们只谈“如何能随时随地泡出一杯美味的咖啡”,所以不对咖啡豆的产地与制作方式写太多。结合韩怀宗所说的五大要诀,以最像杯测师的方式——手冲咖啡,为自己的日常饮品负责。

首先,我们先说手冲的原理和步骤,就是先将咖啡豆打成粉,然后放在有滤纸的滤杯中,再浇热水浸泡咖啡粉,最后萃取出的咖啡会经过滤纸渗透到下面的杯子里,这就是整个过程。所以,我们在手冲之前需要准备如下几个工具,帮助我们获得一杯美味的咖啡。

电子秤:作用是度量每次使用的咖啡豆重量,以配合量杯中水的比例,形成稳定的口感和寻找规律。

温度计:主要用于测量熟水的温度,是采用80℃-90℃的低温萃取,还是采用90℃-95℃的高温萃取。

量杯:主要用于度量每次使用水的比例,便于总结规律,寻找满意的口味。

计时器:用于萃取过程中的时间计算,时间长短会影响咖啡的萃出率和浓度。专业的杯测师会结合出水快慢和手法严格遵守时间因素。

其次,关于咖啡的新鲜度与粗细度。咖啡豆的新鲜度是影响美味的先决条件,目前已知熟豆走味的化学反应除了挥发与氧化外,还包括受潮的水解作用以及室温下的梅纳反应,保存环境的温度、氧气、水气越高,走味速度越快。更重要的是,当你将咖啡豆磨成粉之后,15分钟内这些香醛与香脂就会减少50%。所以在买咖啡豆时一定要看生产日期,磨粉后也要马上开始冲泡。

而粗细度指的是将咖啡豆磨成粉的粗细程度。正常情况,越粗的咖啡粉萃取时间越短,因为水会比较快的经过滤纸落入杯中,这样的咖啡味道就会比较淡。越细的咖啡粉则会呈现相反的情况,可能出现过度萃取,做出口味偏重的咖啡。

所以,粗细度是控制苦涩的良方,有经验的咖啡师会根据豆子的烘焙程度,调整磨粉粗细与出水时间,制作更美味的咖啡。根据欧洲精品咖啡协会的研究,手冲咖啡的研磨度,每颗豆子被磨成1000-3000微粒,直径约0.35mm,具体还可根据烘焙的深浅略微调整。

最后再说关于3T,即水温、时间和水流。以上说到的所有操作,最根本的影响都是咖啡的萃取率,进而影响的是咖啡的浓淡口味。水温的高低也与烘焙度有关,与粗细研磨同理,越高的水温越容易萃取咖啡,所以深烘焙的豆子不适合用太高的水温,否则会出现较苦的口味。手冲的温度大致范围在82℃-94℃之间,90℃以上就可以算是高温萃取了。

煮泡时间的前提是在同样的水量下,时间越长出萃率越高,所以深烘焙的豆子就不适合长时间煮泡。那么如何控制时间的长短呢?这就要以水流的快慢和研磨的粗细来结合调整。

水流的控制有很多讲究,比如壶嘴的大小、水柱的高低、每次落在咖啡粉中搅拌的位置等等。如果想玩好手冲咖啡,这最后的一浇才是最为关键的。因为其他都有数据可依,而出水只能看各位功力是否深厚了。

手冲咖啡有着十分灵活的冲泡方式,每个人冲的味道都不会一样。不同环节的最佳搭配是决定能否冲出一杯美味咖啡的关键。整体过程说起来简单,但其中却包含着咖啡师长久的测验与经验积累。

咖啡与我们生活的距离不再遥远,笔者很多小伙伴的家中都配置了咖啡机,也常在单位午休时见到有玩手冲的前辈沉浸其中。甚至偶尔逛街,都会发现很多小的咖啡店和工坊,里面聚集着各色咖啡玩家在挑豆子。对生活的追求其实就是一种对精品事物的需求,保持这种态度,必然会让我们有更美好的收获。

喝咖啡时最适合做的事?

沉浸于思考

热衷于阅读

or 活跃在沟通中......

Single Origin+Handrip Coffee=

一个新鲜,又充满浓郁烘焙香气的空间。

在这里,都可以做到!


-END-

TOP

用咖啡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态度